地区: | 晴隆县 |
分类: | 政府机构 > 人民政府 |
标签: | 晴隆县,政务服务 |
网址: | 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
工作时间: | 工作日(08:30—12:00 14:30—18:00) |
电话: | 0859-7611832 值班电话:0859-7610919 |
地址: |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东观街道东北社区阳光路9号 邮政编码:561400 |
英文网址: | https://www.chinaservicesnet.com/shop/940.html |
一、基本情况
晴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北角,北纬25°33'~26°11',东经105°01'2"~105°25'之间,南北长69千米,东西宽33千米,地处云贵高原中段,属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县境东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隔江相望,北与水城、六枝划江为界,南连兴仁市,西接普安县。沪昆高速晴隆至省城贵阳段198千米、晴隆至云南昆明段340千米;320国道晴隆至贵阳247千米;晴兴高速晴隆至州府兴义市136千米、县际公路166千米。县境南北长69千米,东西宽33千米,全县土地面积1327.3平方千米。旱地面14.23万亩,水田面积6.87万亩,实际宜粮面积21.1万亩、宜林面积20余万亩、宜牧面积10余万亩。
晴隆县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县境内最高点为与普安县交界处的地久五月朝天以北约1千米处,海拔2025米,最低点为麻沙河与北盘江汇合处,海拔543米,海拔高差为1482米,因受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切割,切深长达500~700米,形成深切割岩溶侵蚀山区。全县地形起伏大,具有“山高谷深坡陡”的特点。水文、土壤、植被具有复杂性,内部差异性明显。全县可分为低山侵蚀山地峡谷区、岩溶高原槽坎区、岩溶侵蚀高原区、岩溶侵蚀山地区、侵蚀山地河谷区5个不同地貌区。土壤资源分类多、土种多,土壤多属酸性和微酸性红黄土壤。全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数为1454~1714小时,常年平均气温为14.0℃~14.7℃。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590.7毫米左右,雨热同季,无霜期为250~320天,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有15条河流入北盘江,形成北盘江流域,除北盘江水流面积外,15条河流总长约为230千米。全县总集水面积为1325平方千米,水力发电蓄量为7.8万千瓦。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煤、锑、铁、铅、锌、锰、铜、萤石、翡翠、大理石等30多种自然矿产,其中锑储量居贵州之首、全国之二,煤炭已探明储量29.18亿吨,远景储量50亿吨以上。全县15个乡镇(街道)中10个乡镇有煤,并且煤质好、藏量多;4个乡镇有黄金,品位高、易开采提炼;3个乡镇有锑、锌、铜等矿产。晴隆县气候多样,给生物生长和繁衍提供优良条件。境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树种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植物有150种375属760余科,主要森林大部分为天然次森林。树种主要有松、栎类桦木、椿、楸、杉等。珍稀树种有银杏、苏铁、榔树等20余种。药用植物有天麻、杜仲、三七、黄柏、灵芝、淫羊藿、半夏、倒提壶等,可作中药材的植物种类繁多。有野生珍稀动物近10种,县境内粮食作物种植以稻谷、玉米、小麦、薏仁米为主,薯类、豆类次之,高粱、栗类杂粮为零星种植。
二、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末,全县总人口34.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5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8%;全县辖8镇3乡4个街道,即长流乡、中营镇、花贡镇、茶马镇、光照镇、沙子镇、碧痕镇、大厂镇、鸡场镇、莲城街道、东观街道、三宝街道、腾龙街道、安谷乡、紫马乡,共有106个村(社区)。
三、历史沿革
自秦汉以来,县境曾为夜郎、谈指、漏江、贲古等县属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设安南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卫建安南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安南县更名为晴隆县沿用至今。县境内有晴隆24道拐,盘江铁索桥,明清时代的盘江摩崖石刻群、古墓群等历史文化遗迹,极富考古价值。
四、自然地理
晴隆县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县境内最高点为与普安县交界处的地久五月朝天以北约1公里处,海拔2025米,最低点为麻沙河与北盘江汇合处,海拔543米,海拔高差为1482米,因受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切割,切深长达500米—700米,形成深切割岩溶侵蚀山区。全县地形起伏大,具有“山高谷深坡陡”的特点。水文、土壤、植被具有复杂性,内部差异性明显。全县可分为低山侵蚀山地峡谷区、岩溶高原槽坎区、岩溶侵蚀高原区、岩溶侵蚀山地区、侵蚀山地河谷区5个不同地貌区。土壤资源分类多、土种多,土壤多属酸性和微酸性红黄土壤。全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数为1454—1714小时,常年平均气温为14.0℃—14.7℃。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590.7毫米左右,雨热同季,无霜期为250-320天,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有15条河流入北盘江,形成北盘江流域,除北盘江水流面积外,15条河流总长约为230公里。全县总集水面积为1325平方公里,水力发电蓄量为7.8万千瓦。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的需要,建成了光照水能发电站。
五、文化旅游
成功举办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系列活动、“第十四届彝族火把节”、第二届二十四道拐山地越野跑(彩虹跑)等文体活动24场。接待游客278.98万人,同比增长13.75%;旅游综合收入25.66亿元,同比增长15.34%。广场歌舞《阿妹戚托》入选第十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终评作品。
六、民族人口
具体数据请点击晴隆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查看。
七、民生保障
保基本民生支出5.69亿元,占“三保”支出29.15%。全县13026户32027人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64亿元、临时救助资金545万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残疾人护理补贴、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等民生政策有效落实。
八、社会事业
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投入教育项目资金6252万元、实施晴隆县第三小学迁建等教育项目44个,新增学位2505个。深化教育“组团式”帮扶,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4.51%、95.03%、92.33%;高考本科上线率49.38%,同比提升13.33%;职业教育就业率96%。累计发放教育资助资金4376.5万元,惠及学生60683人次。医疗事业不断加强。县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建成投用,县中医院投入运营;组建形成“1+3+N”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协同发展模式;深化医疗领域“东西部协作”和“组团式”帮扶,与贵州医科大附院建立专科联盟,建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并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完成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双培双带36人。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61万人,脱贫人口、特殊人群参保率100%,全年就诊(含门诊)82.19万人次,医保综合报销3.1亿元。就业服务不断优化。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48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3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29人、有组织输出省外就业17725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6笔、2381万元,带动就业237人。认定就业帮扶车间(基地)20个,累计吸纳就业人员1485人(包括脱贫劳动力431人)。兑现脱贫劳动力一次性交通补贴31292人次、1564.6万元。
九、农村产业革命
大力发展绿茶、脐橙等特色品牌,持续壮大花椒、薏仁米、食用菌、精品水果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4.69亿元,增长3.7%。茶叶累计种植面积16.5万亩,总产量0.55万吨;蔬菜累计播种面积8.6万亩,总产量13.66万吨;精品水果累计种植面积4.79万亩,总产量2.56万吨。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晴隆县成功进入2024年度茶业重点(原百强)县域名单,“贵隆小兰花”荣获2024年“贵州绿茶”产品质量一等奖;“晴隆黄茶”“晴隆蜂糖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名录;选派科技“组团式”帮扶科技特派员42名助推科技兴农。
十、经济发展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0.05亿元,增速1.6%,较2023年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完成26.23亿元、23.18亿元、50.64亿元,增速分别为3.5%、0.9%、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01亿元,增速3.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9%和7%。
十一、城乡建设
纳晴高速(晴隆段)建成通车,碧痕至箐口等5个第一批新开行贷款互联互通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中营至花贡农村道路加快推进;完成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51.4公里、危桥改造4座。建成大厂镇嘎木村供水入户管网配套工程及31个小型规模化供水工程,维修改造农村供水工程35处。上河箐引水工程、白水水库引水工程建成投用。城镇更新稳步实施。争取到位资金1.41亿元,有力有序推进2022年莲城棚改、2023年城市棚改、2022年三宝产业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8个重点项目建设。城区防洪排涝工程有序推进,2017年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号路)开工建设,中心片区综合停车场、老城区农贸市场及配套设施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办理。
十二、环境保护
建成城镇污水管网75.3公里;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6.6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10.8平方公里、营造林1万亩。县城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9.5%,河流出境断面、湖库垂线等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农村千人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十三、改革开放
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服从县委领导,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上下贯通抓好群众身边15件具体实事。始终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八五”普法,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持续做好政务公开。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按时办结办复人大代表建议85件、政协委员提案61件。始终奋发笃行、实干实效。全面完成第五次经济普查。坚持“过紧日子”,“三公”经费压减5.4%。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办理12345平台群众投诉5197件。全面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发文、办会同比减少9%、11%。
十四、前景目标
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4.1%、11.8%、4.4%左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比价增长4%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200人以上,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达到7%、5.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