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县紫薇镇人民政府
紫薇镇有“国家卫生镇”,“省级生态乡镇”、“贵州最美茶乡”、“全省美丽乡村示范镇”、“黔东最美风情小镇”等荣誉称号。2015年3月省政府(黔府函〔2015〕50号)文件批复撤销永义乡(1992年“撤...
机构信息
地区: 印江县
分类: 政府机构 > 人民政府
标签: 印江县,镇政府
网址: 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工作时间: 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7:30
电话: 0856-6333001
地址: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紫薇镇人民政府 邮编:555200
详细介绍

紫薇镇“国家卫生镇”,“省级生态乡镇”、“贵州最美茶乡”、“全省美丽乡村示范镇”、“黔东最美风情小镇”等荣誉称号2015年3月省政府(黔府函〔2015〕50号)文件批复撤销永义乡(1992年“撤区并乡”的新建乡镇),设置紫薇镇,2015年8月6日授牌,镇政府驻永义村。

人口民族

全镇辖1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4212户,全镇总人口13862人;居住有土家族、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彝族、布依族、瑶族等9个民族。

地理环境

紫薇镇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西麓,是西上梵净山的必经之地,位于东经108°30′35"~108°4137.2",北纬27°53′14.5"~28°00′47.2",居印江自治县县城东部,相距32公里,东与木黄镇接壤,南与江口德旺毗邻,西与罗场乡相望,北与合水镇相连;行政区划面积169.6平方公里,东西相距41千米、南北相距8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6人;全镇有耕地总资源1805公顷,有耕地767公顷,其中田539.5公顷,土227.5公顷,农民人均耕地1.13亩,土壤类型众多,主要有黄壤、黄垸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类。林地面积广,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主要以乔木林、灌木林为主,有天然氧吧之称,林地18000亩、荒地8500亩,可利用荒地1200亩,森林覆盖率83.64%。

地形地貌

紫薇镇地形以山间盆地和高山为主,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嶂,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境内最高峰为梵净山,海拔2493.8米,最低点尖峰村海拔650米,属喀斯特地貌

水文资源

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最大的河流为长滩河,从梵净山自东向西流入合水镇,全长12千米,流域面积48平方千米,水资源丰富。集镇上游3千米处,有一座栗子园中型水库,集防洪、灌溉、饮用、发电一体,设计总蓄水量1097万立方米,项目总投资6.1亿元。在栗子园水库下游,有35KV变电站1座。

气候特点

全年平均气温16.8℃,极端最低气温-9℃,最高气温39.9℃;7月平均气温35.5℃,极端最高气温40℃。无霜期年平均290.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88.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25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6月最多。全年无霜期210天左右,常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总的特点:雨量充沛、光能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人口就业

全镇辖1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4212户,全镇总人口13862人,16—60岁劳动力总人数6524人,其中就业人数5997人,在家灵活就业17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对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及妇女、扶贫对象实施就业创业小额贷款的申报,发放就业惠民贷款资金80万元,实施就业培训198人次。

社会事业

教育方面,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教学点1个,幼儿园(镇中心幼儿园)1所,山村幼儿园1所,附设幼儿园1所。2020年秋季学期,有小学教学班12个,初中教学7个;小学在校生579人,初中在校生279人;小学教职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43人;初中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31人;在中心幼儿园幼儿160人,教学班6个,幼儿园教职工24人。石前村小学教学点和附设幼儿园在校生27人,其中小学一年级7人,二年级4人,教职工2人;幼儿16人,幼儿班教职工2人。田家湾村幼儿园在园幼儿10人,教职工1人。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占地面积2955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205平方米,绿化面积1939平方米,运动场9777平方米;图书38770册,班班通25套,固定资产总值1178.53万元

医疗方面,有卫生院1所,始建于1993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是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立性医院,以“医德济世,科技兴院,技术立院,人才强院”为宗旨,承担着本辖区基本医疗服务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有卫生从业人员22人,其中在编人数15人,聘用7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执业医师2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检验医师1人,药剂师1人,医士2人,执业护师1人,执业护士2人,核定床位20张;目前开设门诊部和住院部,有内科、妇科、儿科、外科、口腔科、中医理疗科、医技科(B超室、DR丶心电图室、检验室),主要设备有DR、多功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显微镜、彩超、多普勒B超、心电监护仪、12导心电图机、全科诊疗仪、洗胃机、仿生电脑治疗仪、电针治疗仪、TPD神灯等仪器,配备救护车1辆。能独立开展普外科、妇产科等部分小手术。卫生院下辖17个村级卫生室,对村卫生室实行统一管理,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并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指导。

主要粮食作物

2020年上半年,全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200亩,其中水稻3000亩,马铃薯4000亩,玉米400亩,杂粮800亩、红薯1000亩。夏粮总产1360.5吨。完成蔬菜春季播种2000亩,实现产值总产1500吨,产值3000万元。带动贫困户212户。完成玉米调减650亩占任务100%,已制作好图斑,落实替代作物种植。完成订单辣椒1064亩,占任务数的106.4%。

产业发展

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原则,长效产业发展茶叶、精品水果和中药材,短效产业发展辣椒和畜牧养殖,采取林下套种辣椒、蔬菜等矮杆作物,既获得短期收入,又把精品水果管护好。现有成园茶叶面积6976.7亩,新植茶园1100亩,茶叶管护率达95%以上、茶青下树率达80%以上,茶叶年产值3000多万元;有无花果2500亩,青脆李3000余亩,中药材800余亩,石榴、樱桃等200余亩;畜牧养殖目前出栏生猪3820头,大牲畜260头,羊330只,家禽12869羽,肉类总产量429吨,禽蛋产量45吨,产值达2050万元。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向好、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旅游发展

紫薇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为发展文化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十里龙潭、百里杜鹃、千年紫薇、万米睡佛”及团龙民族文化村、护国禅寺、亚盘林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景观景点。

近年来,紫薇镇旅游业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休闲养生、度假避暑”的总体定位,形成了“村镇建设围绕旅游规划,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宣传围绕旅游包装,经济围绕旅游搞活”的共识,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始终坚持把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镇主导产业。以培育我镇旅游在区域内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出发点,围绕“生态为本、旅游为重”和“一个中心(集镇梵净山西线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两条主线”(一是慕龙至护国寺公路沿线,二是亚盘林经大面坡村、大水溪村至团龙沿线),“三大功能”(一是休闲养生功能、二是游客集散综合服务功能、观光赏景功能)“四个节点”(护国寺景区、团龙景区、亚盘林景区、栗子园水库景区)总体思路,重点以集镇游客集散中心建设、亚盘林度假区建设、团龙景区改造、“天王寨、罗汉村”等项目建设和旅游扶贫工作及开展各类宣传文化活动。通过有序引导和政策、项目支持,使我镇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目前,全镇有AAAA级旅游景区梵净山、AAA级旅游景区团龙民族文化村,准二星级的宾馆、酒店6家、乡村旅游接待点有48家,直接从业人员达169人、间接就业人数达1000余人。2020年,全镇接待人数达28.1万人(次),实现收入1900余万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4.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0.04万元,乡村旅游已成为紫薇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旅游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镇建设

水利方面:全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补齐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投资200万元,实施了团龙民族文化村生态河道整治工程,新建防洪堤618.3米。投资50万元,实施官寨村水淹坨山塘整治工程,投资260万元,实施官寨村犵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电力方面:有序开展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在官寨养牛场、贡源茶业有限公司等专业组织新增5台专用变压器,解决生产电压不稳的问题。

公路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实施“组组通”项目,全长21.184公里,实施618.3公里产业路项目,基本达到了进出畅通,覆盖产业3980亩。投入资金333.73万元,安装2018年小康寨太阳能路灯项目1451盏。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负责拟定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村镇建设等规划,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四)负责抓好义务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政事务、救灾救助、安全生产、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五)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依法指导村民自治,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及时化解农村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七)完成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机构地图
办事大厅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