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 黄平县 |
分类: | 政府机构 > 人民政府 |
标签: | 黄平县,政务服务 |
网址: | 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
工作时间: | 国家法定工作日(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 |
电话: | 0855-3932184 传真号码:0855-3932194 |
地址: | 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镇行政中心4楼 邮政编码:556100 |
英文网址: | https://www.chinaservicesnet.com/shop/851.html |
黄平位于贵州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距州府凯里50公里,省府贵阳179公里。全县面积1668平方公里,辖8镇3乡、142个行政村13个社区,2024年总人口38.83万人。黄平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泥哨艺术之乡”“中国优质无籽西瓜之乡”“贵州省长寿之乡”。
黄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属梁州。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属牂牁国和且兰国。民国三年废黄平州改为黄平县。黄平素有“且兰古国都·云贵最秀地”之美誉,有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且兰文化”,有红军长征四次过黄平的“红色文化”,有旧州二战机场的“抗战文化”,有与王阳明、林则徐、郭沫若等众多历史名人有着不解之缘的“名人文化”,有苗族和亻革家人浓郁风情的“民族文化”。县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黄平山川秀美,资源丰富。黄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县境内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6种,主要有煤炭、铁、钒、铝土矿、铅、锌、重晶石等。境内生长有野生植物近3000种,其中药用野生植物达1000余种,森林覆盖率61.12%。境内有大小河流近100余条,主要河流有舞阳河、重安江(含清水江县境部分)、苗里河,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积1236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总面积74%;北有余庆河,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流域面积316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19%。
黄平交通便利,通达自如。湘黔铁路、株六复线横穿谷陇、翁坪2个乡镇,境内已建成余安高速、安江高速、天黄高速、凯里黄平机场等交通网络体系,贵阳至黄平高速公路(119公里)即将建成通车。黄平将融入贵阳1小时经济区,重庆3小时经济区,杭州5小时经济区。沪昆高铁凯里南站距黄平县仅半个小时的车程,沪昆铁路(湘黔铁路)穿过县境并设3个车站。S30余(庆)安(龙)高速和S62江(口)都(格)高速在黄平境内设有黄平北、黄平南、重安、凯里黄平机场、纸房5个收费站,连接沪昆、厦蓉、杭瑞高速公路。凯里黄平机场距县城10公里,已开通贵阳、杭州、西安、昆明、重庆、宁波、武汉、郑州、福州、南宁、深圳等航线。黄平已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相互补充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北上南下更加方便快捷。
黄平之名,来源于苗语“王且”。“王且”就是旧州,“王”即“皇”,“且”即“坪”。“皇坪”,即“皇城”。后来,“皇坪”就变成“黄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兴隆卫并入黄平州,州治移于原兴隆卫所,原州治所且兰改称旧州,兴隆改称新州,“旧州”、“新州”之名由此而来,而苗族仍称旧州为“王且”。民国3年(1914),黄平州改为黄平县。
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秦昭襄王取楚巫黔地置黔中郡,黄平之地属之。汉建元六年(前135),武帝遣唐蒙通夜郎,其后24年平且兰,以其地置牂牁郡,黄平属牂牁,郡治黄平(旧州)。
隋开皇元年(581)于汉牂牁郡故地置牂州,其下辖牂牁、宾化二县,今黄平县境分属于二县域内。
自唐高祖武德(618)以后于黄平境内先后置建安、新兴、宾化三县。新州地区为新兴县境。至玄宗开元间(713~741),降牂州为羁縻州,所领县均改属充州,而充州原属的韶明县为今旧州地。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设珍州,以乐源县为州治所。乐源县治即旧州。同年建播州,领播州、琅川、带水三县。带水大部土地在今黄平县境。宋南渡后,于黄平地区设府,治所为今旧州。府地辖黄平、瓮安全境。理宗宝祐六年(1258),黄平之名始见于史。十一月新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理宗景定、度宗成淳年间,元军陷思、播,于黄平(旧州)置元帅府。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沿宋制置黄平府,属播州,隶四川行省。
明洪武七年(1371),改元置黄平府为黄平安抚司,隶播州;十一年,置黄平守御千户所;十五年正月,置黄平卫指挥使司,旋又改卫指挥使司为千户所;二十二年五月,傅友德平狼洞苗,于狼洞地(新州镇)设卫,改狼洞名兴隆,属贵州都司。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九月,播辖黄平、草塘、白泥、余庆、重安五司改隶黄平通判;二十八年平播州,废黄平安抚司,设黄平州;二十九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福泉)两府,平越改隶贵州,黄平州隶于平越。
清康熙十年(1671),黄平千户所并入黄平州;二十六年(1687)裁兴隆卫并入黄平州,移州治于卫所。兴隆改称新州,原州治所改称旧州。嘉庆三年(1798),黄平州改隶镇远府。
民国初年(1912),黄平州基层行政划分为区、团、甲三级。全县分为8区98团1410自然寨。民国3年(1914),黄平州改为黄平县,镇远府改为镇远专区。
民国16年(1927),县公署改称县政府,全县划为新州、重安、旧州、谷陇、平溪、太平6区。区下设保、甲、排3级。民国21年(1932),全县改设8区23乡(镇)。乡(镇)下设保、甲。民国27年(1938),乡(镇)改为联保,全县设6区35联保,联保下设199保2017甲。民国29年(1940),废联保撤区,全县划为4个指导区及3个镇和20个乡,乡(镇)下设215保2269甲。民国30年(1941),除县府直辖地外,划成旧州、谷陇两个区20个乡。民国36年(1947),县设两个区21个乡(镇)173保1666甲。民国38年(1949),减为170个保。
1949年11月14日,建立黄平县人民政府,隶于镇远专区。1956年7月,撤镇远专区,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属之。1959年1月,撤施秉县入黄平县。
1950年,全县建立四屏、谷陇、重安、旧州、平溪5个区21个乡(镇)。同时废除保甲制,设164个村1457个农会小组。
1953年,划全县为5区71乡(镇)。1956年,调整为43个乡(镇)。
1958年,改区为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村改称生产大队,农会小组改称生产队。
1961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区公所,管理区改建人民公社。1962年5月,黄平、施秉两县分治,全县恢复为5区23个公社304个大队2109个生产队。
1963年,将原23个公社划分为45个公社1个镇,辖266个大队2091个生产队。
至1973年,全县辖5个区25个公社3个镇。
1984年4月,公社改称乡镇,设立乡(镇)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称村,设立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全县辖5个区22个乡3个镇(其中1个区级镇)250个村2120个村民小组。
1992年,撤销新州、旧州、平溪、重安和谷陇5个区,设立新州、旧州、重安、谷陇、平溪5镇和崇仁(2005年更名为野洞河)、黄飘、上塘、一碗水、翁坪、重兴、苗陇、浪洞、纸房9乡。
2013年,黄飘乡并入新州镇、重兴乡并入重安镇、苗陇乡并入谷陇镇,野洞河、上塘、浪洞撤乡建镇,全县设8镇3乡。同时,行政村由原来的243个并为14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