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 剑河县 |
分类: | 政府机构 > 人民政府 |
标签: | 剑河县,街道办事处 |
网址: | 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2:00-5:30(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
电话: | 0855-5258928 传真:0855-5258938, |
地址: | 贵州省人民政府剑河县校场坝一路4号 , 邮政编码:556400 |
仰阿莎街道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县城驻地,以苗族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人物“仰阿莎”命名,地处贵州东部,黔东南州中部,东临柳川镇,南面和西面与革东镇的白浪村、养门村接壤,北与革东镇八郎村、屯州村毗邻。城镇距州府凯里55公里,西距省城贵阳210公里(高速公路),南距黎平机场130公里(二级油路),北距湘黔铁路(复线)镇远站50公里(二级油路)。国家65号干线、320国道经镇境20多公里,沅江上游主水系--清水江流经仰阿莎街道绵延数公里。
一、建制沿革
2014年,设置城关社区服务中心;2016年1月1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20号)批准剑河县城关社区服务中心更名为仰阿莎街道办事处;2017年1月,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总体安排,剑河县岑松镇原管辖的川洞村、打老村、寨章村(2014年合并为川洞村)正式划入仰阿莎街道进行服务管理;2018年12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增设了馨怡、思源、幸福三个移民安置社区。
二、行政区划
仰阿莎街道辖区面积46.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17平方公里、林地27.7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14平方公里;共辖11个村7个社区(城东社区、城南社区、城西社区、城北社区、馨怡社区、思源社区、幸福社区、街上村、革东寨村、展架村、源江村、方家村、大稿午村、小稿午村、交洗村、川洞村、寨章村和打老村),共有67个村(居)民小组和住宅小区,驻区单位146家;辖区总人口25528户96682人(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数据),其中常住人口76789人。街道办事处驻城东社区(校场一路),总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设行政编制16名,事业编制50名,共有人员编制66名,目前在编在岗63人。
三、自然地理
仰阿莎街道辖区面积46.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17平方公里、林地27.7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14平方公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气温与所处地理位置及海拔有密切相关,年平均气温随海拔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年平均气温16.7℃;辖区内清水江川流而过。
四、文化和旅游
仰阿莎街道大稿午村“水鼓舞”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最为独特的一种舞蹈,是在水中跳的舞蹈。据口碑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考证,水鼓舞至少已有不下五六百年的历史,它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剑河华润希望小镇是华润集团援建的第九座希望小镇,位于仰阿莎街道寨章村,占地面积279亩,其中建设用地8.39公顷(126亩),非建设用地10.21公顷(153亩)。惠及村民143户473人。按照“三山双谷五聚落,四馆两街山水居”布局,新增公共建筑5幢(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米兰花酒店、村民活动中心、苗绣馆)、改造传统建筑32栋、新建民居96栋,形成包括酒吧街、商业街、文化街等在内的5个聚落。结合现代的商业氛围加入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发展乡村旅游,经过两年的全面改造,于2020年11月竣工落成,成为桃园宜居小镇、清江繁荣小镇、苗族特色旅游小镇。
五、民族宗教
全街道有多个民族聚居,其中:苗族占67%,侗族占21%,汉族占10%,其他民族占2﹪。
六、人口就业
仰阿莎街道辖区总人口25528户96682人(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数据),其中常住人口76789。多年来,仰阿莎街道积极发展村级产业、引进帮扶车间、用足相关政策等方式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解决劳动力就业。一是狠抓全口径劳动力就业信息核实更新,5月30日全面完成了全口径劳动力信息核实更新工作。二是多措并举开展就业信息宣传工作,组织辖区劳动力816人参加了3场县级招聘会。三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开发公益性岗位605人。四是倾力做好就业服务,“点对点”免费输送168人外出省外务工,完成自驾车外出务工油补兑现4人;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完成了1417人材料收集上报,完成任务数的40.7%。
七、社会事业
1.医疗保障。2024年仰阿莎街道任务指标为33995人,参保34082人,参保率100.26%,其中特殊人群参保任务指标为17992人,因职工医保、异地居民医保、参军等合理原因不在我县参保752人,在我县参保17240人,脱贫人口、监测户、低保户参保率100%。圆满完成参保征缴任务。
2.社会保障。一是扎实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征缴工作。202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工作目标当前未下达,截至目前有747人正常缴费。二是认真开展特殊身份标识,其中重度残疾人129人,低保人员271人,特困人员2人。三是申领及正常发放待遇156人。四是因死亡和生存状态不明待遇暂停67人,办理注销67人。五是全街道有正常领取待遇人员1500人,至今主要通过“老来”“贵州人社”等APP人脸认证了1882人次,人工认证16人次,通过数据比对认证3504人次。
3.民政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低保审查、审核管理工作制度,大力推进城乡低保覆盖面。2024年低保核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低保审查、审核管理工作制度,在低保工作中我们做到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程序公开,应保尽保,不留死角,建立健全低保人员档案,及各类报表。对877户城乡低保户进行收入核查。截至6月底,仰阿莎街办事处辖区享受农低保138户407人,共保障金155531元,城低保741户2244人,共保障金933148元,为辖区的社会稳定起到作用。二是特困供养、孤儿事儿。到2024年6月有分散特困供养人员39户39人,集中供养人员4户4人,每月发放资金982.8元每人,对分散供养人员每月进行探访。有18位孤儿,26个事儿,2024年4月提标及时发放每人每月1400元孤儿、事儿保障金,同时做好定期走访工作,解决她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临时救助。2024年1-6月临时救助上报民政局24户,102人,发放资金72600元;街道发放102户,402人,发放资金101880元。
4.教育保障。一是在控辍保学上,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居)两委包户的制度,通过对不稳定学生的排查,将不稳定学生包保到“五长”责任人身上,实现控辍保学工作实现动态清零。二是在学生资助工作上,继续通过各村教育明白人入户摸底排查困难学生获资助情况,继续对脱贫户进行教育资助宣传,使“两免一补”工作及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监督,实现教育保障应助尽助。
5.住房保障。一是深入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充分利用农房安全信息采集助手APP在辖区11个行政村中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二是建立农村房屋安全动态监测日常巡查工作制度,加强对农村房屋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村级及时上报、街道及时研判、部门及时整改的机制消除房屋安全隐患。三是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排查整改,对省州脱贫后评估、县内乡镇交叉普查等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立行立改。
6.农林牧渔。一是强化惠农补贴核实、发放,完成2024年度地力补贴面积、账户核对1914户,发放资金426687.9元。二是发挥农业技术指导作用,指导春耕播种面积1237亩(其中:秋粮1087亩,水稻720亩,玉米60亩,其他谷物160亩,豆类47亩,薯类100亩),发布病虫情报20期次,指导开展病虫防治50亩,开展农药环保安全宣传3期次,张贴、发放农药安全使用、肥料知识、种子购买等宣传海报300余份,完成农业地质灾害点排查8次6个点,涉农项目安全隐患排查4个。三是强化耕地撂荒排查整改,深入开展耕地撂荒排查,动员各村排查耕地撂荒共2次,共排查整治撂荒耕地1.18亩。四是高效开展粮食高产示范田建设,在打老村开展粮食高产示范点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面积20亩。五是林业方面,完成退耕还林图斑214个的核实,涉及退耕面积311.2亩;完成村庄绿化植苗850株均为油茶种植。完成辖区172人建档立卡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续聘)及合同签订工作。六是完成林下养鸡1070羽、林下养蜂200箱、林下中药材200亩,“四林”经济成果可观。
八、经济发展
脱贫攻坚以来,党工委、办事处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形成了我街道以林下药、林下鸡、林下菌等林下经济为主,草莓、生猪、大闸蟹、生态鱼等精品种养殖,以及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为辅的产业体系,其中包括:川洞村林下养鸡、草莓种植、缬草种植和光伏发电站项目,共计投入资金101.8万元;打老村生猪养殖、林下养鸡、大闸蟹、生态养鱼,共计投入资金147万元;交洗村食用菌项目,建有食用菌大棚2400㎡,共计投入资金53.2万元;革东寨村大血藤种植项目,共计投入资金20.6万元;在展架村建成工业化育苗基地,通过建设现代化集中育秧育苗基地、选派农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员进行技术指导等措施,推动水稻、果蔬育苗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生产。此外,历年来采取飞地模式投入资金共计860.4万元在县内各产业基地发展食用菌项目。因街道用地条件限制,所以在农业产业上未能全面铺开,但我街道区位优势明显,我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动各村主动对现有闲置的村集体所有门面和房屋进行清理、装修,积极对外出租、自营或与企商合资经营,2020年各村集体资产租赁收入达85万元,村集体经济得到有效发展。
2021年6月以来,先后投入财政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36万元,将幸福社区地下车库、门面、边坡等闲置资源改造成菌棒生产车间和中药材种植基地,用于每年发展黑皮鸡枞菌、65亩枳壳套种芍药等产业,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开辟了食用菌“地下”发展模式。
2023年,探索开发幸福社区周边优势山地栽种药用野菊花65亩,划置20亩“乡愁菜园”发展“庭院经济”多渠道发展集体经济,构建宜业宜居家园;推进“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在打老流转100亩土地种植四季蔬菜;在幸福社区建设规模为单层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200平方米、层数为4层的创业就业基地。
2024年,将62亩幸福社区菊花园提质改造为西红柿种植基地;同时拟在仰阿莎街道展架村羊子溪(小地名)实施剑河·东福农业园现代生态农业项目,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九、街道建设。一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着眼推进城市棚户区、老旧片区改造,街上村棚户区改造工程有序推进;积极推进“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和美城乡“五项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城区环境卫生面貌总体得到全面改善。二是在旅游产业化建设上,突出剑河华润希望小镇领头辐射作用,在壮大、改良川洞村草莓采摘产业和李子、杨梅等本土丰富的水果采摘产业的基础上,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扶持本土农家乐5家,争取华润集团支持资金50余万元,鼓励10家小镇民宿、餐厅等文旅产业破土发展,仰阿莎街道旅游产业化已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