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博士谈武学:太极拳的七大要素

95商服网  •  • 来源:www.95ye.com  • 关注:1476

太极拳派,最早依荆楚文化而生,后来依燕赵、京派文化而发展,曾以河南和北京为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国家推广,广泛流传于全国和世界很多国家,成为目前习练者最多的拳派。




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的基本要素有七个方面:




一是阴阳极变的哲学思想基础。




二是柔和协调、由柔而刚、刚柔互变的练习路径。




三是遵循经络循行的人体认识。




四是朴实精炼的搏击招法。




五是运动力学的巧妙运用。




六是贯通古代兵法思想。




七是意识修炼的高级境界。




(一)阴阳极变的哲学思想基础




太极拳是以阴阳极变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这种哲学思想反映在《周易》《道德经》等代表性著作中。太极拳理论认为虚实、刚柔、动静、快慢、内外、出入、开合、正斜、曲直、进退、左右、上下、攻守、巧拙、稳定与不稳定、平衡与不平衡、消散与聚合、散漫与紧凑等,都是事物的两极,




极则变,不可偏执一端。




要在虚实中体会太极,在刚柔中体会太极,在动静中体会太极,在快慢中体会太极,在开合中体会太极,在出入中体会太极,在进退中体会太极,在正斜中体会太极,在曲直中体会太极,在螺旋缠丝运动中体会太极,在散漫、舒展与紧凑中体会太极。




一切都是运动变化的,世界上只有“变”是不变的。生命运动、武术运动、生死搏击,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而太极拳就以阴阳变化之理为基础,招式运用之中,阴阳互根,阴阳互生,阴阳互变。生生不息,往复不穷。




(二)柔和协调、由柔而刚、刚柔互变的练习路径




武术追求的至高境界是同一的,练习路径却是不同的。殊途同归,流派的区分关键在于“途”的不同,即路径的不同。太极拳柔和协调、由柔而刚、刚柔互变的练习路径与其他拳派的练习路径存在重大差异,从而表现为太极拳套路的基本风格,这也是其具有养生价值的重要原因。由柔而刚,能适应各种体质的人练习,能让弱者变为强者。化僵成柔,练柔成刚,刚为柔用,刚柔互根,刚柔互化,刚柔互济。




太极拳最重视协调,以柔和、细腻、圆润、协调者为上品。柔和、慢节奏是为了便于协调,在柔和、细腻、圆润中体会身体内部的协调,体会小肌肉群的协调,体会意、气、力、形的协调,体会身心合一的协调,体会所谓的“内三合,外三合”。协调则身心舒畅,协调则气脉通畅,这就是所谓的“太极者,太和也”。




(三)遵循经络循行的人体认识




武术运动必然以对人体的认识为基础,太极拳就是遵循中医经络循行的人体认识,借鉴吸收导引吐纳之术,将搏击与养生紧密结合起来。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人体经络认知是中国人的独特发现,是中国人对人类知识的一大贡献。经络学说论述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肺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起着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大作用。




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体经络系统具备四大功能,分别是联络作用、运输作用、感应传导作用和调节作用。




导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术。主要是通过仰俯、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导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即把意与形相结合,使心脏生理正常,从而引导血气畅通。吐纳术通过口吐浊气,鼻吸清气,吐故纳新,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太极拳把拳术招式的形体结构与吐故纳新相结合,以保证形体结构不妨碍呼吸运动,以保障新陈代谢自然进行。太极拳把拳术的形体运动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使形体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技击功能的发挥。




(四)朴实精炼的搏击招法




太极拳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种风格,另外还有赵堡太极拳、和氏太极拳、忽雷太极拳等,风格与陈式太极拳更加接近。杨、武、吴、孙四种风格源自陈式太极拳,其套路也基本源自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中不重复的招式大致有35 个,其中有29 势源自明代战 将戚继光的《拳经》32 势,如懒扎衣、金鸡独立、采马拳、七星拳、雀地龙、悬脚虚、伏虎势、兽头势、朝天蹬、朝阳手、指裆势、跨虎势、当头炮等。戚继光在长期战争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战的需要,摒弃表演性的花拳绣腿,整理和总结民间16 家拳法,编创了《拳经》32 势,收入《纪效新书》,用以训练军队,把军旅武术推至最高峰。




太极拳的七大要素




戚继光《拳经》32




戚继光《拳经》32 势据说可以追溯到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32 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矫正了当时拳术“满片花草”、华而不实之弊害。太极拳的搏击招法是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以精简实用为原则挑选出来的,经过了战争的检验,朴实精炼,合养生与技击于一体。




(五)运动力学的巧妙运用




太极拳中巧妙地运用了运动力学的知识和技巧,包括杠杆力、螺旋力、平衡力与不平衡力等。太极拳有陈、杨、武、吴、孙各种风格,本是一家,道理一样,因为太极哲理应该是统一的。




各种风格太极拳的相同点在于:粘连黏随的技法特点,杠杆力、缠丝运动和螺旋力的运用等。




各种风格太极拳也有明显的区别,甚至看起来差异很大。仔细分析,区别大致在于:




其一,顺缠和逆缠的分配比例不同。譬如说在一周360°上,有的拳势顺缠占的比例大一些,有的拳势逆缠所占比例大一些。




其二,顺缠和逆缠转换的位置不同。譬如云手一周360°,以钟表盘 为例,有的拳势在3 点钟位置进行顺逆转换,有的拳势在6 点钟位置进行顺逆转换……




其三,动作弧度不同。有的更圆一点,弧度大一些;有的弧度略小一些,平直一些。




其四,对太极原理中矛盾的侧重点不同。有的重视力的刚柔变化,有的重视结构的开合变化,有的重视方向的正斜变化,有的重视二人结构的出入变化,有的重视速度的快慢变化。




(六)贯通古代兵法思想




太极拳在应用中贯通了中国古代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法精神在太极拳中都有体现。例如慎战、妙算、虚实诡道、知己知彼等。兵法与拳道本是统一的。例如,《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太极拳讲“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三十六计》中有“走为上”,太极拳讲究“敌顺我背谓之走”。




(七)意识修炼的高级境界




太极拳是身心合一的运动,不仅练身,而且练心。不仅修炼身体,更注重修炼意识,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强调通过意识修炼身体,进而达到修炼意识的高级境界,“全凭心意下功夫”。




太极拳的七大要素




邱海洋武学著作《中国武学》




摘自邱海洋武学著作《中国武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95ye.com/article/4306.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