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服务分类
板底乡位于威宁县城东北部,距县城42公里,板底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威宁县板底乡板底村二组,全乡总面积105.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45005亩、林地面积82836.9亩,森林覆盖率54%,全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北与赫章县妈姑、珠市两乡镇接壤,西、南与威宁东风、炉山、盐仓三个乡镇毗邻,平均海拔2300米,无霜期117天,年平均气温10.9℃,年降雨量916毫米,年日照时数1526小时。全乡总面积105.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59258亩。全乡辖8个村,总人口3739户17964人,全乡主要以马铃薯、蔬菜、荞麦和生态畜牧业为支柱产业。
板底乡民风淳朴,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原始古朴,绚丽多彩,底蕴浓厚。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艺术节目有傩戏“撮泰吉”(变人戏)、彝族民歌阿买啃(出嫁歌)、乐外(娶妻歌)、情歌、生产劳动歌、儿歌;传统乐器有月琴、唢呐;彝族舞蹈有“啃豪本”(铃铛舞)、“酒礼舞”、“撒麻舞”、“点荞舞”、“阿西里西”等。其中“撮泰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歌“阿西里西”曾被选作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开场曲。2013年成功举办“毕节市第七届旅发大会威宁县板底乡分会场”演出活动,推出“彝族特色风情晚宴”,深受各位来宾青睐;2014年彝族年活动得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直播,彝族风情旅游在国内外得到极大宣传。2015年成功举办中国(贵州)“撮泰吉”旅游文化艺术节暨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板底乡2015年度彝族“火把节”。2011年被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委会授予“贵州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称号。2013年被国家民委、省民委联合授予“民族特色村寨”称号。2014年被国家民委授予“民族特色村寨”称号,被贵州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贵州省卫生乡”称号。2015年被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委统战部、贵州省民宗委联合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称号。2016年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国家级卫生乡镇”称号,被贵州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旅发委联合授予“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彝族)”称号。2017年被国家民委、教育部联合授予“首批全国7个双语和谐乡村之一”荣誉称号。
板底乡有幼儿园、中小学校12所,文化站1个,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8个。
主要负责人:李邦银
1.加强管理:加强民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和乡村规划等社会管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民生活质量。
2.落实政策:宣传、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稳定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提高、培育村(社区)委员会自治能力。
3.提供服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各类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发展农村社会化公益事业和集体公益事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产品,提供政策、科技、市场信息和社会救济、救助服务,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4.维护稳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紧紧围绕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开展工作,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加强民事纠纷调解,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5.促进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营造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农村市场监督,培育、提升市场功能,搞活市场流通,推广农业技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民发展现代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威宁县板底乡人民政府地 址(通讯地址):威宁县板底乡板底村二组邮 编:553114办公时间:上午08:30-12:00 下午14:30-17:30(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
4018人浏览过
31898人浏览过
67人浏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