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站

全部服务分类

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扫一扫,进入手机站 ”95商服网移动站“
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政府

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网入口)

联系电话:(0759)2173791

网站地址: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办公地址:湛江市霞山区解放西路22号 1号楼

办公时间:8:30-12:00,14:30-18:00(工作日)

温馨提示

---如果你发现该内容不正确或者不全面,你可以动手改正它, 点击【我要纠错】补充要修改的内容。如果发现95商服网没有收录你关心的内容,你可以发布新内容,通过审核后即可推送给大家。

 

---------------------------------------

  • 机构概况
  • 网上办事
  • 办事机构
  • 办事指南
  • 交通指引

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政府职能信息

霞山区是湛江市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是美丽的现代化港口城区。

霞山区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东北部,濒临湛江港湾,是湛江市的主城区。东经110°18'~110°30',北纬21°01'~21°17'。东隔麻斜海与坡头区相望,北与赤坎区接壤,西与麻章区毗邻,南拥湛江港与东海岛相连。全区由陆地和一个小海岛(特呈岛)组成,区境东西最大横距10.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2.0千米。全区陆地土地面积113.8平方千米,其中特呈岛面积3.6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8.5千米,海滩涂面积1520公顷。市区绿化面积2960.77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289.87公顷,覆盖率43%。海洋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霞山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地区,三面环海,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调节,长夏无冬、春秋相连,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雷暴日数多,台风影响频繁。常年平均气温23.4℃,年平均降水量162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924小时。常风为东至东南风,夏秋季多热带风暴和台风,既带来充足的雨量,又形成灾害。境内地势平均,没有高山,三岭山为最高点(165米),局部为丘陵台地,绝大部分为沿海平原,地面坡度在10度以下,土地利用率高。区内湛江港湾自然条件优越,其内港海域200多平方公里,深水海岸线长达97公里,航道水深20~40米,可建30万吨级以上货轮、50万吨级油轮的深水泊位,又有海岛作天然屏障,堪与世界上最著名的港口媲美,可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港口。城区环境优美,碧海蓝天,花红草绿,果木飘香,呈现出一派热带自然风光和海滨城市所特有的绮丽景色,素有花园城市之美称,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的日内瓦”和“中国的夏威夷”。

今霞山区域自唐属雷州府遂溪县地,宋代起逐渐有村落形成,清时曾在海头港(今霞山市区)设“海头汛”,属遂溪县二十二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帝国主义胁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作为停船趸煤之所。广州湾被法国租占后,这里则成为广州湾的首府,称作“西营”,又名“白雅特城”。民国32年(1943年),日本侵略军又占领了广州湾,取代了法国在广州湾的殖民统治。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广州湾,设立市治,定名湛江市。湛江市政府驻西营。1949年12月19日,湛江市解放,沿用西营这个名称。1950年1月,建立了湛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驻西营办事处。同年4月,为了加强城市管理,中共湛江市委、湛江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共西营区委员会和西营区人民政府。1953年9月,为了减少领导层次,中共湛江市委、湛江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中共西营区委和西营区人民政府,设立街道中心办事处。1958年6月30日,经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西营改为霞山,因市区中心位于霞山村而得名。同时成立湛江市人民委员会驻霞山办事处,是湛江市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1960年初,湛江市人委会决定撤销霞山办事处,成立霞山人民公社。同年6月1日,中共霞山人民公社委员会和霞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但仍保留市人委驻霞山办事处的牌子。1963年7月,经过调整,成立中共霞山区委员会。1967年3月,撤销霞山人民公社,成立霞山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中共霞山区委、市人委霞山办事处的职权。1968年秋,撤销霞山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霞山区革命委员会,是霞山区的最高领导机构。1980年9月,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成立中共霞山区委员会。同年12月,撤销霞山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霞山区人民政府。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36个居民委员会。1983年9月,进行机构改革,湛江地区与湛江市合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1984年6月2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霞山区为市辖区的县级政权建制。至2020年底,霞山区下辖海头、解放、爱国、工农、友谊、海滨、新兴、建设、新园、解放等10个街道办事处,38个居民委员会,33个村民委员会,64个自然村;常住人口45.49万人,城区人口38.03万人,城区人口约占全区人口的83.6%;出生人口4059人,出生率11.0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62%。人口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3882人;全区户籍人口中汉族居多,据人口统计,2020年汉族人口与其他民族的人口比例为19.6:1,全区其他民族有456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1%。以壮族、回族、满族、土家族、苗族人数居多。居民主要讲普通话和湛江白话、雷州话。

霞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位居粤桂琼交汇处,背靠我国华南和西南腹地,面对东南亚国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又是中国沿海十四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解放50多年来,今霞山区域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努力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局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政治运动冲击等原因,全区经济建设时高时低,处于低水平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人民紧紧抓住这一重大转折的有利时机,解放思想,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贯彻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从1983年霞山区升格为县级市辖区后至2000年,全区经济建设呈跳跃式发展。1984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2282.4万元,全年商品销售额4685万元(产值为当年价,对比按可比价计,下同)。1985年,霞山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狠抓企业的改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城乡经济全面发展。是年,全区社会总产值6534万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2995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8016万元。从1986年起,霞山区的经济工作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在治理整顿中深入改革开放;农业生产继续抓好各种承包责任制落实,加快发展“两水一牧”(水果、水产、畜牧业)生产和种好蔬菜,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199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39522万元,国民生产总值201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3412万元,全年商品销售额41901万元。1991年至1995年,霞山区实施“大商埠”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加快了速度。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6.4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3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9057万元。1996年后,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06082万元,比1984年增长25.54倍,年平均增长22.74%;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29元,比1984年增长16.5倍;工农业总产值105412万元,比1984年增长46.62倍,年平均增长27.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4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3.84亿元。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9.6:25.4:65.0。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直接带动了生产力水平提高,财政收入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增强。2000年,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14958万元,比1984年增长15.33倍;各项税收收入13494.8万元。“十三五”期间,霞山 区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2020年,霞山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普遍下滑。霞山区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推进经济发展,全区生产总值401.54亿元,五年年橘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105.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 63亿元,年均增长6.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值127. 16亿元,工业对全区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0.7:53.5:45.8调整优化为2020年的0.6:50.2:49.2,第三产业比重较“十二五”末提升3.4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区居民,1984年年均可支配收入767元,199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247元,到200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024元,在岗职工人均工资9674元;农村居民,1984年年人均纯收入378元,199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31元,到200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460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居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全区建立健全了多项目、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2000年,全区共有24825人,分别参加了养老、失业、工伤等项保险。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基本实现规范化管理。2020年,霞山区落实社会保险政策,推进全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8.52万人。领取退休养老待遇5.72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5.47亿元;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82万人,交费1.54万人,领取待遇1.39万人;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7.69万人,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收入278.51万元;失业保险参保7.63万人。扶贫对象60岁以上领取待遇人数160人。2020年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万元,五年年均增长8.8%,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万,五年年均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万元,五年年均增长8.5%。

新中国成立前,今霞山区域整个工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现代化工业企业,除了1926年法国人兴办的“东洋电灯公司西营支公司”和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办的“绍昌枧厂”外,都是私人办的轻手工业小厂或作坊。工业行业只有纺织、印刷、榨油、碾米、机器修理等。新中国成立后,霞山的工业加快了发展,尤其是1955年黎湛铁路建成通车,湛江新港正式开工建设后,带动了霞山的经济发展,中央、省、市属的许多大中型工业企业在霞山陆续办起来,先后建成投产的有湛江市人民机械厂、湛江汽车修制厂、湛江农业机械厂、湛江化工厂等。这些企业的兴建,奠定了霞山区区域性工业的基础。

霞山区直属工业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系列,既与区域性整体工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自己的特征。1953年以前,霞山区基本没有自己的工业。1953年至1978年间,霞山区的行政体制又多次变更,并且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等为主,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企业多数是街道和区属的集体一类小厂,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基本上没有固定产品,只是修修补补或配套加工生产零配件,产品档次低,经济效益差。1979年后,区委、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加强经济建设领导,工业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水平低,一些老企业经受不住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冲击,发展步伐仍然缓慢。198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只有1411万元。1986年后,霞山区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区委、区府坚持改革开放,全面调整工业结构,确定了“抓大放小”、“扶优扶强”、“以发展集体、街道、乡村企业为重点,注重扶助联合体、个体户办工业”的指导方针,加快发展街道、乡村集体工业的步伐。同时,利用区位沿海开放城市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企业,先后办起了天宝锡制品工业有限公司、霞兴乳胶制品有限公司、新联电子有限公司等10多家外向型工业企业,使霞山区工业跃上一个新台阶。1986年至2000年间,霞山区工业以年均超过40%的速度发展。1986年,全区工业企业61 家,工业总产值3299万元,到了1989年全区工业企业已有73家,工业总产值14433万元,比1986年翻了两番。逐步形成了以轻型加工业为主,拥有机械、饲料、食品、化工、建材、日用电器、电子、印刷、造纸等10多个行业,而且技术设备比较先进,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1990年,全区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8家,工业总产值17488万元,比1985年实际增长677.2%。1991年至2000年,霞山区工业又有了进一步发展。200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90308万元,比1999年增长11.1%,比1990年增长516%;全区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025万元,比1999年增长7.4%。2020年霞山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7亿元,比上年增长6.4%工业增加值127亿园,比上年增长13%,完成工业投资5亿元,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1亿元,完成技术改造企业20家,推动实现“小升规”企业4家。

霞山农业以种养业、养殖业为主,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海洋资源丰富。2000年前,全区共有72条自然村,农业人口51463人。其中海头镇土地总面积共5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3万亩,海滩涂2.28万亩;全镇59条自然村,人口47209人。新中国成立前,这些农村虽然是城区近郊,生产条件较好,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殖民主义者的盘剥,生产力落后,农业生产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农民过着贫困生活。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广大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变革生产关系,实行合作化,农业生产较快恢复和发展。1958年后,郊区农村大力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是年全区农业总产值410万元。196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470.73万元,其中种植业214.19万元,畜牧业15.23万元,工副业(牛车运输业)226.8万元,水产养殖业14.51万元。1970年至1973年,农村全面开展“农业学大寨”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限制家庭副业和自留地生产,限制劳动力外流,这一期间,全区农业总产值年均为769.7万元。1974年至1977年,农业发展仍然缓慢,农业总产值只能保持在1973年的水平上。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农村全面实行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水稻从1950年平均亩产75公斤,发展到1984年平均亩产231公斤。198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528万元。从1985年起,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和土地承包制,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积极实施科技兴农,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利用近郊优势,大搞“两水一牧”(水果、水产、畜牧业)开发性农业,大力发展“三高”(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推动了全区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199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3830万元,比1984年增长5.3倍,年均增长14.1%;农业增加值10007万元,比1984年增长7.6倍,年均增长16.7%;农业商品率达85%。1999年后,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迈进。全区已建成海上网箱养鱼、淡水养鱼、虾蚬类养殖、禽畜养殖、蔬菜种植等5个区域性、上规模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生产鲜活农渔产品为重点的城郊型农业新格局。200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51亿元,比1999年增长4.3%。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3830万元,林业产值62万元,牧业产值4174万元,渔业产值6272万元,副业产值766万元。202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亿元,比上年下降0.4%。水稻种植面积1127.74公顷,总产量6953吨,肉类总产量237.6吨,禽蛋产量 119.5吨。

渔业是霞山区农业生产一大优势。霞山面临大海,海岸线长28公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全区除有2个渔业专业队以外,近海农村部分居民也从事半渔半农业生产,传统的海洋捕捞业久负盛名,龙虾、对虾、白鲳、马鲛、石斑、黄花鱼、鲍鱼、海参、海蜇等名贵海鲜和水产品饮誉中外。被誉为“海上渔村”的特呈岛,全岛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人,岛的四周滩涂满布,是霞山区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宝地。从1986年开始,全岛渔民在发展海洋捕捞的同时,大搞沿海网箱养殖。1990年,全岛的渔船已增加到500多艘,年均水产品产量5000多吨,年均收入1000多万元;全岛的网箱养鱼发展到100多箱。2000年全岛网箱养鱼达7000多箱,鱼产量1500多吨,产值5000多万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2000年,全区渔业人口4257人,渔船499艘,载重总吨位1660吨,总功率4231千瓦;水产品总产量9386吨,其中海水产品6230吨(海洋捕捞3315吨,海水养殖2915吨),淡水产品3156吨,渔业总产值6272万元。2020年,全区渔业水产品总产量1.74万吨。

霞山区是湛江市主要商业区,商贸比较发达。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租占广州湾后,广州湾当局以西营作为广州湾首府,并辟为自由贸易港,西营的航运业和为其服务的商业随之发展起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20世纪40年代初,我国沿海大城市相继沦陷,广州湾成为我国通往海外唯一的吞吐港,上海、广州、香港等地人才和资金汇集广州湾,开设商号,商业出现畸形发展。三四年间,西营的商店、酒楼、银号、客栈、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商贸业一派繁荣景象。民国32年(1943年)日军占领广州湾后,商家撤离,市场萧条,商业一落千丈。民国34年,广州湾光复,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一片混乱,货币贬值,物价暴涨,商业更是雪上加霜,继续衰落。至1949年12月19日后,人民政府采取了改组社会商业,组织国营、供销合作社企业,维护市场合理经营等一系列措施,商业得到很快恢复和发展。1954年至1957年,进一步调整商业体制,在建立和健全国营、供销社的商业网络的同时,对私营商业和小商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分别改为公私合营商店和合作店。此期间,物资充裕,市场繁荣。1958年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合作商店全部过渡到国营商业,商业网点减少,商品供应长期紧缺,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霞山商业冲破长期以来“左”的思想束缚,大力进行流通体制改革,缩减统一派购商品,扩大市场调节,发展多种流通渠道,鼓励和扶持个体商业发展,霞山商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霞山区首设区商业局,加强商业工作领导。局下设7个专业公司扩大业务,加速商业发展。是年,全区商业总购进额3202万元,商业总销售额5983万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86万元。1987年后,霞山区率先以搞活流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建立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基本形成多种投资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的商业格局。全区建设各级各类专业市场36个,其中农民自筹资金建设专业市场10个,市场面积30多万平方米,人均占有面积0.68平方米。东风市场为全国文明市场,岭南市场、工农市场、粤紫城市场为全省文明市场,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粤紫城市场分别是粤西地区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服装批发市场。在经济流通领域中,大力推行区域性代理、连锁店、总经销等流通形式,并积极发展同各省市的贸易联系。1989年,霞山区商业已有百货、糖烟酒、五金交化等8大行业。是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40万元,比1984年增长7.13倍,年均增长148%;创税利29228万元,比1984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29.4%。在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还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大型商场、专业市场和各种营业网点遍布城区大街小巷。1989年,全区有个体商业2748户,到2000年个体商业已发展到8931户,从业人员11591人;私营企业149户,从业人员11432人。200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4亿元,比1999年增长6.6%,比1984年增长55.47倍;市场贸易成交额152910万元,比1999年增长12.6%,比1984年增长44.06倍。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 401.54亿元,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6. 62 亿元,增长6. 4%;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127. 16亿元,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 10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 63亿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 61亿元。

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不断发展。1987年后,霞山区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投资环境,走出去,引进来,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从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地拓展到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仅1993年至1997年,霞山区与美国、德国、荷兰、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界、金融界签订了各种利用外资合同68宗,合同利用外资597318万美元,出口创汇3267万美元。199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1176万美元,比1988年增长234.2倍,年均增长72.6%。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164万美元,比1984年增长9.9倍,年均增长18.6%。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实现了由出口初级加工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的转变。本区生产的饲料、皮革、包装材料、中密度纤维板远销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20年全区进出口总额26亿元,其中进口18亿元,出口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3.15%,增速排名全市第二。

霞山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本形成现代化的生态和谐的港口城市格局。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设了湛江港、黎湛铁路,扩建了湛江民航机场,使霞山拥有海、陆、空齐全的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成为地区性的客货运输中心。尔后,城区建设逐年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港口建设进一步发展,2000年湛江港拥有泊位41个,其中万吨泊位25个,年吞吐能力达3482万吨,是我国十大港口之一,环北部湾港口群中心港,是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038万吨。湛江民航机场已开通航线十多条,每周一百个航班,通往北京、广州、上海、成都、重庆、武汉、香港等大中城市。20世纪90年代,先后建成三茂铁路、粤海铁路,加大了铁路运输能力。2000年,湛江火车站(南站)累计发送货物538万吨,发送旅客140万人。公路四通八达,与市内的207国道、325国道、广湛高速公路联成一体,直通全国各地。城区道路宽广,公共交通较发达。2000年,全区公共交通拥有大、中、小巴营运线路19条,公共交通营运车辆298辆;过海轮渡航线3条,日均航行44个班次。公共交通线路网覆盖全区,并与市内各区相连接。城区供水、供电、供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1956年以前,霞山区居民的用水全靠打井取水。1956年霞山建成第一家水厂,次年菉塘水厂建成投产后,城区大部分居民用上了自来水。2000年,区内已建有自来水厂6家,日生产能力16万吨,全区居民饮用自来水率98%。居民使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率达90%以上。供电实现两回路220千伏线路供电,110千伏电网成环,城乡通电率达100%。通讯拥有程控电话、数字微波、光纤传输、移动电话等先进手段。电话已成为居民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全区普及率100%。邮政业务齐全便捷,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各类信息网络服务开始兴起。霞山区城市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意处理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持生态和谐。城区傍海而建,建成区从1950年一平方公里发展到2000年68.83平方公里。经过多年的建设,区内生活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商店、酒家、宾馆、金融机构和各类市场等栉比鳞次。绿化程度高,环境优雅。区内有观海长廊、海滨公园、霞湖公园、渔港公园、儿童公园、霞山花圃、三岭山森林公园等7大公园,以及风景迷人的特呈岛。200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740.77公顷,绿化覆盖率43.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77平方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获得“花园城市”的美称,1991年被评为全省第一个全面绿化达标区。至2020年,全区绿化面积2960. 77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289. 87公顷,覆盖率43%。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发展。霞山的文化教育,清末至民国时期只有广州湾当局和当地乡绅办的几所中小学,但规模都不大,教学设备也很简陋。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初,对旧学校进行接管、改造和调整,并逐年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学校。1958年,开始创办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今广东医学院)、华南工学院湛江分院(1962年与广东水产专科学校合并为湛江水产学院,今广东海洋大学)、湛江气象学校等一批大、中专院校,使霞山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霞山区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各类学校在发展规模和教学质量上都跨上一个新台阶。1985年全区普及了初等教育。80年代中后期,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办学是霞山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特点,大多数幼儿园、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都是社会力量创办的。1985年,霞山区管的幼儿园34所,在园儿童7500人;小学37所,在校学生24170人;普通中学16所,在校学生15942人;其他学校1所,在校学生1078人。1995年,全面实施普及9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规划。1984年后,加大了对区属学校的资金投入。截至1998年,全区共投入资金13.08亿元,新建校舍158幢,教师住宅楼28幢。教学设备现代化,大部分学校实现了“五室一场”、“三配套”。师资队伍实现达标,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新局面。1996年,湛江市第七小学、第十二小学、第二中学、第四中学、湛江港务局一中被评为省一级学校。2000年,全区区管的幼儿园70所,在园儿童12822人;小学57所,在校学生43077人;普通中学25所,在校学生24936人;其他各类学校3所,在校学生1463人。另外,省、市管的中学1所、大学3所;企业办的学校9所。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0%,每年高考上录取线的人数均列全市前茅。2020年,霞山区有各级各类学校216所,其中,中小学校(包括中职和特殊学校)51所,幼儿园165所;批办民办非学历办学机构35个。在校学生12.28万人。中小学生9.78 万人,其中小学生6. 28万 人、初中生2.38万人、高中生1. 12万人;中职在校生2251人,特殊生228人, 在园幼儿2.25万人。教职员工(含幼儿园)1. 11万 人。公办学校教职员工6135 人,其中在职4239人、退休1896;员工1823人,幼儿园教职工4999 人。

霞山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在湛江市占有重要地位,但1983年以前科研单位、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中央、省、市驻霞单位。1984年后,区委、区政府实施“科技兴区”发展战略,出台了《科技兴霞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1990年,区属单位已有各类科技人员2351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38人、中级技术职称486人、初级技术职称1827人。“九五”计划期间,“火炬”和“星火”计划项目实施情况良好。区属单位获得市级以上鉴定的科研成果7项,专利授权3项,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2000年,区属民营科技企业6家,省级高新科技企业2家,开发新产品50个,其中2个被列入省级以上重点开发计划。2000年,全区区属科技人员3776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1161人。2020年,其中,全区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标准要求,强化服务指导,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发挥企业的科技示 范和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农业发展。是年,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4 家、市级9家。2020年全区做好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工作。申报职称评审认定454人,其中初级170人,评审初级159人、中级119人、高级6人。

霞山(西营)从清末民初开始,一直是湛江市的政治、文化中心,文化艺术事业有一定基础。本地农村自古以来就有演唱雷歌(剧)、“姑娘歌”和舞狮、舞龙的习俗。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大中城市被日军占领后,当时作为法国租借地的广州湾尚能偏安一时,沦陷区的很多文化人士纷纷逃来广州湾避难。这些爱国文化人士积极参与宣传抗日的文艺创作和演出,有力推动了西营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批文化设施,如影剧院、歌舞厅拔地而起,各种文艺演出热烈火爆,但好景不长,日军占领广州湾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逃离广州湾,文化事业一落千丈。新中国成立后,市委、市政府加强文化艺术工作领导,先后在霞山建起了文化宫、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一大批文化艺术活动场地。1984年,霞山区成立社会文化管理办公室,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管理,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娱乐场所。2000年,区内设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有文化宫、文化馆、图书馆各1间,电影院、影剧院6间,各类俱乐部5间。此外,还有录像投影室34间、专业歌舞厅9间、专业卡拉OK厅10间。街道、乡村一级基层文化站室也先后建立起来。区内群众性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全区文艺演出和文艺创作纷纷向荣。至2020年,霞山区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 1个,街道综合文化站10 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区有综合档案馆1个,开放类档案0.03万卷、0.06万件。

新中国成立前,霞山区域的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广大群众长期陷于缺医少药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霞山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湛江市占有相当的比重。2000年,霞山拥有公办医院12间,其中省属医院3间,驻军医院1间,市属医院3间,区属医院5间;有病床2000多张,医务人员3000多人(其中霞山区卫生系统医务人员776人),有一大批国际先进医疗设备,防病治病水平较高。此外,还有个体医疗机构90多所,从业人员300多人。社区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方便群众的医疗卫生网络。至2020年,霞山区321,中隶属区管辖的公立医院3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民营医院7个;门诊部 35个,西医诊所61个,中医诊所46个,口腔诊所8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城区卫生站)19个,乡村卫生站41个,中央、省、市驻区医疗机构13个。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758张。

霞山区体育运动有很好的基础。民国时期,西营就建有运动场等体育场所。学校广泛开展了各种体育运动,田径、足球等竞技运动项目曾取得较好成绩。民间的武术、游泳等项目开展也很普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加强体育工作领导,加大运动场所建设投入。1990年,全区有较大的运动场4个,小运动场2个,足球场12个,篮球场31个,排球场4个、网球场1个,室内游泳馆3个、室外游泳池15个。1990年,区办的业余体校在校学生238人。1978年至2000年,霞山区运动员参加全国、全省及市的各项比赛,共获奖牌200多枚,涌现出帆板世界冠军张小冬、羽毛球双打世界冠姚喜明、广东跳水队总教练吴国村等一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20世纪90年代后,霞山区不但为国家和省队输送了大批运动员,而且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也蓬勃发展。工农街道办荣获全国先进体育社区称号。2020年,霞山区有业余体校1所,在校生 220人,有市属运动员220 人,专职教练员6人。全区有各类体育场地397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113平方米,其中公共体育场1个,公共体育馆1个,公共游泳池(馆)2个,社会足球场 3块、社区体育公园2个。全区有县级体育协会8个、 体育健身站点71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10个; 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 1831 人。

霞山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中,为真理、正义,为反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为人民的翻身解放,作出过伟大的贡献。无数英雄儿女用生命和热血写下了伟大的革命篇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霞山人民为抗击法国侵略者,在农民领袖吴邦泽、吴大隆等率领下,南柳、海头、菉塘、洪屋等20多条村庄、800多名村民,手持大刀、长矛、木棍等抗击法国侵略军,揭开了湛江人民坚持一年多的反法爱国斗争的序幕,为近代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史册写下光辉一页。抗日战争时期,霞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组织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同时,有一大批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民国28年(1938年),中共广州湾支部协助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在菉塘村建立广州湾办事处,并与菉塘交通站一起,开辟了香港——广州湾——海南岛等交通线,为琼崖抗日游击队和中共南路特委转运军用物资、接送革命干部、搜集情报和传递秘密文件,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解放战争时期,霞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积极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开展统战工作,支援解放军、游击队,做好地下交通联络工作。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12月19日迎来了霞山全境解放。在历次革命斗争和反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有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霞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克服各种问题和困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改革开放后,霞山区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战略,在加快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注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抓教育、抓活动、抓规范为主要手段,在党政机关中坚持不懈地开展勤政为民、反腐倡廉的教育,引导共产党员、国家公务员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勤政廉政。同时,坚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在全区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制定文明公约,举办文明单位、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倡导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的社会公德,鞭挞各种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创建文明活动已取得很大成绩。1984年至2000年,全区创建省级文明单位4个,市级文明单位标兵3个,市级文明单位30个,区级文明单位112个;创建安全文明小区230个,模范小区40个,无毒小区40个,覆盖率达93.6%。先进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广大市民文明意识大大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和谐,治安良好。但在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某些丑陋现象、不文明行为仍时有发生。2020年,全区采取机动整治组集中整治、辖区中队与街道办定点维护和巡查整治相结合、多部门联合强行取缔整治、错时堵漏 执法等执法方式,对辖区市容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逐一清理。通过徒步执法方式精细化管理“门前三包”存在问题。落实网格化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补充协管人员到网格,“人员、时间、岗位、标准、责任”五到位的网格化巡查整治模式。发挥多部门联合执法作用,加强对主次干道跨门槛经营、占道经营、市场和学校周边乱摆卖等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联合交 警、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整治辖区“六乱”重难点问题。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边整治边宣传“创文巩卫”工作要求、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等,呼吁群众共同维护 辖区良好市容环境。

今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一届十五次全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以“‘四大牵引’高质量打造滨海魅力中心城区”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四篇文章”,服务落实“四个定位”,促进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加快大园区建设、推进大文旅开发、深化大数据应用,大力实施“西拓东提”战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作出霞山新的更大贡献。

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政府领导简介

湛江政务服务网入口
湛江政务服务网入口
湛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和“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办事人可通过网上办事方式,获取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进行在线申办、咨询、进度查询、结果查询、投诉、评价等。对于可以网办的事项,建议市民尽可能采用网上申报、线下邮递材料办理,尽量避免到政务服务大厅现场办理。网上办事渠道包括: 。。。
湛江政务服务网个人办事入口
湛江政务服务网个人办事入口
湛江市以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为支撑,以“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基层政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为群众、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 为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根据省统一规范,湛江市对行政许可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目录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至目前,已公布。。。
湛江市霞山区税务局​
湛江市霞山区税务局​

咨询电话:0759--2636337

办公地址:湛江市霞山区海昌北横路2号

官方网址:点击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工作时间:工作日8:30-12:00,14:30-18:00

湛江市霞山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湛江市霞山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咨询电话:0759-2179829

办公地址:湛江市霞山区解放西路22号 2号楼14楼, 邮政编码: 524000

官方网址:点击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工作时间:8:30-12:00,14:30-18:00(节假日、公休日除外)

湛江市霞山区行政服务中心
湛江市霞山区行政服务中心

咨询电话:12345

办公地址:湛江市霞山区解放西路22号霞山机关大院2号楼2楼

官方网址:点击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工作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正常工作日):上午8:30点-12:00点,下午2:30点-6:00点(法定节假日除外)

湛江市霞山区教育局
湛江市霞山区教育局

咨询电话:0759-2306318

办公地址: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71号 ,邮政编码 524013

官方网址:点击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工作时间:8:30-12:00,14:30-18:00(节假日、公休日除外)

湛江市霞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湛江市霞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咨询电话:0759-2538215,节日值班电话0759-2538736

办公地址:湛江市霞山区岭南路2号3楼 ,邮政编码: 524000

官方网址:点击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工作时间:

湛江市霞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湛江市霞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咨询电话:0759-2173779/0759-2173759

办公地址:湛江市霞山区菉塘路69号, 邮政编码: 524002

官方网址:点击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工作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正常工作日)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00(法定节假日除外),

湛江市霞山区卫生健康局
湛江市霞山区卫生健康局

咨询电话:0759-2173949

办公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解放西路22号2号楼11楼, 邮政编码: 524013

官方网址:点击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工作时间:8:30-12:00,14:30-18:00(节假日、公休日除外)

湛江市霞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湛江市霞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咨询电话:0759-2176286

办公地址:湛江市霞山区解放西路22号2号楼14楼, 邮政编码: 524000

官方网址:点击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工作时间:8:30-12:00,14:30-18:00(节假日、公休日除外)

湛江市霞山区东新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热线
湛江市霞山区东新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热线
95商服网 2023年06月03日

为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求助工作,根据《广东省民政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社会救助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指引的通知(粤民办函〔2019〕223号)》要求,湛江市霞山区东新街道办畅通社会救助投诉举报渠道,现在官方网站公布社会救助服务热线,欢迎有需要的困难群众拨打。

湛江市霞山区各街道办事处工作时间及联系电话
湛江市霞山区各街道办事处工作时间及联系电话
95商服网 2023年06月03日

湛江市霞山区爱国街道办事处办公时间:8:30-12:00,14:30-18:00(节假日、公休日除外)联系地址:湛江市霞山区青岛路1号邮政编码:524000

湛江市霞山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时间及联系电话
湛江市霞山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时间及联系电话
95商服网 2023年06月03日

湛江市霞山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网站地址:http://www.zjxs.gov.cn地址:湛江市霞山区解放西路22号 2号楼14楼值班电话:0759-2179829办公时间:8:30-12:00,14:30-18:00(节假日、公休日除外)邮政编码:524000

湛江市霞山区2023年上半年第二阶段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指南
湛江市霞山区2023年上半年第二阶段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指南
95商服网 2023年06月02日

根据《广东省202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公告》精神,结合霞山区实际,现将我区开展2023年上半年第二阶段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各部门联系电话
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各部门联系电话
95商服网 2023年06月02日

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股。负责区政府综合性大型会议、上级电视电话会议相关会议的会务组织、协调工作;审核报批以区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区性会议;负责区政府重大活动安排;负责上级及外地领导来本区检查、指导、视察工作安排及跟踪、协调。负责印鉴保管及用印;

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