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博士谈武学:武术训练缺失之三 理论匮乏

95商服网  •  • 来源:www.95ye.com  • 关注:1695

一、武术理论很重要

武术界流行着理论无用的思想,总是强调“练”,仍然是把武术当成是一种体力活。其实,当前的武术界急需有用的理论。我们从以下几点说明:

其一,很多人不是没有下功夫练,而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仍然进步甚微,或者“数年纯功不能运化”,难以应用。这样的情况究竟是因为练的不够,还是因为缺少理论指导,理论认识不清。对于不肯下功夫的人来说,“苦练”第一重要;对于肯苦练的人来说,理论指导和技法教学第一重要。

其二,现代任何一个学科都离不开理论作为基础,武学也不应例外。的确,生活中往往是一线实际操作人员有时会抱怨理论无用,其实他们抱怨的是那些无用的理论,而不是理论无用。错误的理论不仅无用,还会有害,但是,正确的理论会指引着人们产生事半功倍之效。任何领域,越是高层设计者、思想者、奠基人,越是重视理论的作用。

其三,“理入”与“行入”。就入门而言,有“理入”与“行入”的区别。“行入”就是从行动入手,从操作入手 ,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思考原理;“理入”就是从理性的思考、思想和思辨入手,先明理然后再练习。但是,入门之后,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高手,就离不开理论。老一代的武术家也都十分重视理论,太极拳师李雅轩就讲明理第一,认为“理不明,延名师”,明理之后再孜孜不倦地练习。

其四,搏击实践既在理论之外,又在理论之中。很多习武者认为理论无用的一个常见理由是搏击格斗实战瞬息万变,千变万化,理论能否应对。这样的怀疑是不必要的,不仅搏击实战千变万化,战争也是千变万化,股市也是跌宕起伏,理论正是要在变化万端、极端不确定中发现规律,找到确定性。即使我们不能明确什么是对的,至少也要知道什么是错误的。

即使不能明确怎么做,也要知道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

以炒股为例,凡是超过股的人都晓得股市风云变幻,任何理论都难以准确预测明天的股市。但是,作为职业的股市操盘手,几乎都认真地学习过若干种股票理论。有没有深入学习过理论成为职业操盘手和业余炒股者的重要区别,进而成为股市输赢的重要因素。不学理论,拿钱就进股市,摸爬滚打,进进出出的人往往是输得最多的人。

搏击赛场犹如股市,风险万端,多学一点获胜的机会就多一分。正是因为搏击实战变化莫测,才需要更多的知识理论储备,你多学的那一点不能保证你一定赢,但是会让你少输,输得不那么惨。一场比赛,如果你赢了,回头想,一定是赢在事先有学习,那个结构认识得比较清楚。一种错误的指导叫做凭本能搏击,它否定了学问,实际上每一个职业运动员主要都是赢在技术上。

二、当前武术界理论匮乏

今天的中国,习练过武术的人有上亿人之多,有几个人对武术有系统的理论认识呢?那么多的“大师”,有几个人有系统的武学理论呢?有多少人了解人体,了解空间,了解双方结构,了解几何和力学意义上的稳定角、倾倒线呢?理解点线面体的变化呢?有多少人有极限思维呢?

几千年来,中国的武学理论有多大的进步吗?整天就知道说“好东西失传了”“我祖师多么厉害”,说这些话的时候,自己的尊严感、创造性、血性哪里去了?


今天中国武术理论的语言体系仍然是2000年前《道德经》的刚柔学说、《黄帝内经》的精气神说和《周易》的太极八卦学说,而最近500年,人类知识爆炸式发展,中国武学是否应当把人类新知识吸收其中,或者把古老的东方知识与现代知识融汇贯通?


明清以来出现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之所以能够在北方较之其他拳种取得传播上的优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很强的理论性。形意拳讲形、讲意,讲外、讲内,讲动作、讲思想精神;太极拳则将阴阳极变思想贯穿其中;八卦掌讲八卦方位和卦象变化。与之前和同时期其他拳种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但是,用今天的知识来分析,就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和可能了。


三、武术技法盲区与武学思想盲区

诸多武术技法的盲区首先来自思想的盲区。例如,搏击实战、街头巷斗中,别人打了我头部,把我鼻子打流血了,或者把我按在地上,让我无法反抗。针对这样的问题,一个有空间感的武学理论家很快会想到空间问题,归结为头部20厘米和地面20厘米的问题。然后结合人体组织结构和双方的打斗,研究出招法,用实践进行检验。中国武术缺少中门正面高位直拳连击的训练和地面锁拿技术的训练(参见拙文《武术训练缺失之一:中正高直拳连击》《武术训练缺失之二:地面锁拿》),说明什么?


只能说明我们缺少明眼的理论家,缺少武学家,说明我们中国武术界缺少智力的投入。很多人花费很多时间去拼凑遗产,在当啃老族。很多技法,只要今天的人认真去想,就会有突破。说什么只有前人伟大,今人难道都是窝囊废吗?众多的学科,都在发展,停滞不前的、甚至倒退的,寥寥无几,武术不知道算还是不算其中之一?


技法可以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也可以在理论的基础上推演产生,或者二者结合产生。以经验为基础产生的技法往往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是走不远的。

四、功夫一词的弊端

武术,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称谓“武艺”“武功”“国术”“武术”“功夫”等。把“功夫”一词发扬光大的是李小龙。受他的影响 Kung Fu(Gung Fu,功夫)一词被写入了英文词典。

用“功夫”一词称谓武术,究竟是否贴切,值得深思。除非武术界不愿思考,不会思考。

汉语中的“功夫”一词,原意是干某件事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如“下了大功夫”“一炷香的功夫”。用“功夫”指称武术,强调了练好武术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缺点是忽略了武术背后的原理、学说和理论,淡化了“学”和“道”的成分。误导人们只知道下功夫苦练,练累了就睡觉了,不去思考,不去下功夫构建武术的学说原理。武术更多地停留在经验的层面,无法上升到学理。李小龙学哲学出身,他曾就读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并且指出他的“截拳道”是搏击哲学,可见他原本也是想在武术的学说原理上做出大贡献的。

“功夫”一词还掩盖了许许多多的东西,当甲打败了乙,我们就说甲功夫好,乙功夫差一些。如果思维深入、缜密些,我们问甲究竟有哪些“能力”超过了乙?一个人功夫好,究竟体现为哪些能力呢?对此,我在《中国武学》一书中有详细的阐述,兹不赘述。


五、练的不够,还是学的不够

在中国,一个习武者在比赛中输了,往往自责“下功夫不够”,意思是练的不够。果真是因为“下功夫不够”,还是因为有理论盲区或者对技法认识不清呢?是练的不够,还是学的不够呢?

其实,练的不够只是一个方面。从中国武术教学的现状看,学的不够也是关键。缺少系统的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和技法学习,所学甚少,知之不多,再练也很难提高。必须知道,搏击从来都是综合格斗,是各种技法、综合知识的全面较量,单靠一两招绝技是很难胜出的。

从武学方法论方面讲,习武包括四个字“学、悟、证、信”。学,就是学习,就是模仿。悟,就是思考,感悟。证,就是通过练来证实、矫正所学。信,就是信仰、信心。

武术既是练出来的,也是学出来的。只靠练,有可能练成某种绝技,但是不可能成就一位搏击高手,不可能成就一位武术家和武学家。因为后者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如果老师所知不多、所教不多,学生所学甚少,只会支离破碎的几招,很多东西没见过,盲区太大,甚至连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要练成高手,终究是水中花、井中月。所谓光大武术,只是望梅止渴而已。

本文链接:https://www.95ye.com/article/5298.html(转载请保留)